5月24日,成品油新一轮涨价已成定局,就在当天,国家发改委的一则通知,将汽、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500元,迅速抢占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位置,而此轮涨价,距3月26日的首次价格调整仅仅两个月。至此,在过去的14个月,国内油价已进行了7次调整,只涨不跌。油价的持续上涨影响了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北京:车主通宵排队
5月27日,北京车主、出租车司机在各加油站通宵达旦排队加油,有的地方甚至造成交通拥堵,他们如此快速统一的行动均来自互联网、亲戚朋友间短信、电话的一则内幕消息:北京油价28日即将上涨,结果,果然不出所料,27日零点,所有加油站计价表同时跳转,全部开始按新油价执行。此前,有幸加到油的则满怀高兴,未加到的也不想再加,悻悻离去。这不由得使人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小道消息盛行、抢购囤积成风的一幕。一个不确定的消息,能够带来如此影响,无庸讳言,油价已经开始影响冲击百姓的日常生活。
高油价时代已经来临?
结合此前历史上的3次国际石油价格大涨,有专家分析,这3次石油价格大涨,是一种“危机式涨价”,前两次是石油危机,后一次是海湾危机。但今年以来的此次石油涨价,却与前3次不同,是一种“无危机涨价”,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拉动了对包括石油在内的各类资源的需求,而资源生产难以同比例增加,涨价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在此轮全球经济增长中,中国对各类资源需求增势之迅猛让人吃惊,发达国家通过高资源价格,压制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显。凡此种种,显示我国已逐渐进入了一个“高成本增长期”。
油价正给年轻的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尤其是能源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依赖度已达到35%,如此巨大的进口量,继续以国家补贴来长期维持国内的低油价已不现实。何况,原油与成品油价格的长期倒挂也使成品油加工企业深陷亏损泥潭,如今国际油价的高涨,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成品油价特别是燃油价上调不可避免,国内有专家断言,高油价时期已经到来,而且,不久将会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高位。
继过去14个月的7次调整后,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2006年年底前,国内油价将还会有3-5次调整。普通民众普遍担心的不是油价调整的次数,而是,到底调到什么高度才是头,目前,普遍的预测是与国际油价保持每吨200-300元的差价,然后,交与市场去调节,由于国际油价始终坚挺走高,而且还在上世纪70年代有过每桶70美元的历史高位,所以在回答国内油价到底会涨成啥样,就连油价政策制订者们想必心中也没个具体的数。在油价上涨带来的系列问题中,还有一个政府和民众共同担心的问题:那就是物价会不会随油价一起过快上涨?这个问题已经比目前敏感的房价来得更直接,影响面更大。从过去的一年多时间看,似乎影响最大的还是交通运输行业。尽管国家在调价的过程中谨慎的采取了渐进式调整,同时也考虑了对弱势群体(如出租车司机)、弱势行业(农业、化肥生产)的税收补贴,油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油价上涨空间还远没有填实,上涨成本的相当一部分最终要由更多的普通民众和所有的行业单位来承受,势必导致成本增加,个人面临收入缩水,所以无论是工资和物价都潜在着合理的上涨需求。
年轻的中国经济,正面临成长中从未遇过的烦恼,这次从2000年已经开始的全球石油升温,实际上已成为一场大考,它的严峻性或将会超出上世纪东南亚危机。从高油价到油荒,从油荒到高成本,从高成本到高物价,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石油涉及的行业广泛,产业链长,传导作用强,石油价格的浮动、油品供应的变化,将通过产业链传导、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影响越明显,2005年,广东省部分行业由于油慌和高油价的冲击,1-8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和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同比分别回落0.1和0.9个百分点。
与曾经经历的电荒、煤荒不同的是,现在的油荒同时也把普通民众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让人们突然感受到,一直以来感觉很遥远的国际油价市场动荡,原来可以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由于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的影响,液化石油气环比上升2.4%;民航从2005年8月份起收取燃油附加费,令飞机票环比上升4.0%。长沙发往各地市的班车票价上调0.5元,自5月25日起,长沙市城市出租车每车每次向乘客收取0.5元的燃油附加费……。
油价15个月上涨7次,助推工业品出厂成本提升1.5个百分点,紧随其后纷纷看涨的还有水价、菜价、房价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价格。
据悉,广州成品油缺口已超5万吨。受此影响最大的人群,莫过于出租车司机了。他们纷纷向记者反映,加满一次油只够用一天一夜。如果当天晚上不能成功加到油,第二天就根本出不了车。为了省油,在火车站、汽车站门口候客的“的哥”,干脆推车走,车中空调更是“罢工”不敢用。
牛犁田“重出江湖”。油荒也使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不少。去年7月底起,柴油供应陆续紧张,由于油价变贵,农民机械化开耕的成本涨了接近一半,算下来一台拖拉机每年要少挣1000多元。无奈之下,许多农民开始重新选择“牛犁田”的方式,取代拖拉机耕田。
柴油涨价还引起打渔业成本的提高。据了解,柴油每升价格比去年上涨了近1元,双拖船出海需要几十吨柴油,扣除鱼多价高的影响,每次出海比以往成本至少高几千元,甚至万元以上,油价上涨令很多渔民难以承受。
尽管还有不少人希望,这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价格的短期猛升只是暂时现象,但基于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且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已突破70美元一桶,可以想象,高物价时代已随高油价时代的到来而到来,国内可能面临新一轮物价上涨。油荒所引发的后遗症,可能导致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社会全面震荡。油价可能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重。
历史的教训:高油价与通胀并行
过去三十余年,全球曾经爆发过三次石油危机,并随之出现了三次油价的暴涨,引发了美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通货膨胀甚至是恶性通货膨胀的产生,导致全球经济陷入了低迷滞涨的格局,从而显现了以石油为主体的能源价格(油价的上升会带动其它能源价格的上升)和通货膨胀的密切关系。
1、第一次石油危机与通货膨胀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当时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国家,暂时禁止石油出口。当时的石油输出口国成员多为中东国家。石油禁止出口之后,全球的油价大幅攀升,在两年的时间里,每桶原油由4美元弹高至16美元。随着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1973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超过6%,1974年超过10%。世界经济因而受到严重冲击,工业生产停滞不前和通货膨胀引发了工业化国家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人们通常称之为“第一次石油危机”。
在这次以石油危机为主体的能源价格上升过程中,当时美国的工业生产平均下跌14%,日本下降20%,其他工业化国家工业生产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全球经济因而陷入两年衰退期。
2、第二次石油危机与通货膨胀
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于1978年年底。1978年底,石油生产大国伊朗发生了伊斯兰革命,亲美政权瓦解,并爆发了美伊关系危机。在这次危机中,国际原油价格由13美元冲上34美元。1979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再次超过10%,1980年超过13%。石油危机对其他工业化国家也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影响,导致全球经济陷入恶性通货膨胀之中,失业人数上升,国际收支恶化。工业化国家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刚刚回升的经济又出现下降。
3、第三次石油危机与通货膨胀
1990年8月伊拉克出兵科威特、美国在联合国的名义下组织多国部队出兵伊拉克,海湾战争爆发。在这次战争中,油价由每桶的17美元大力攀升至40美元,形成了近代能源史上的第三次石油危机。由于在这次危机中,战争持续的时间很短,实质上是一次双方实力不对称的战争,随着战争的结束,油价很快得到平抑。同时,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等机构采取了降低利率等政策措施,因此通货膨胀的幅度并不明显,仅微幅上扬。
但是,自新世纪以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石油价格已经从底部上升到50美元/桶附近,涨幅超过300%,对物价的影响已逐渐显现。由于石油处于现代能源消费结构主体地位,位居经济结构产业链的顶端。石油价格的波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物价,因此,人们对新的石油危机和通货膨胀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油荒后的启示:建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油价,已经成为套牢中国经济的枷锁。节约、节能则是解套的最佳选择。
今夏的油荒、油价高升及其带来的高物价,不得不让人全面反思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高能耗、低水平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再是我们发展经济和生活消费的首选。
面对能源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痛定思痛,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树立正确的生活消费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正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那么,面对能源危机,我们能在节约型社会中做什么?
有专家认为,缩减自身的需求是目前最适应中国的方法。大力开发石化能源的替代品,如电力、核能等静态能源产品,已大大减少了石油用量。另外,还可开发清洁能源型汽车,同样可以减少石油的消耗。
专家们同时坦言,虽然我国的节能技术与国外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以现有的技术水平,依然有不小的节能空间。目前国家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非常正确,要达到这个目标,节能是关键。
作为个人,能为“节能”事业做的事情有很多——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空调温度调高1度;随手拧紧水龙头等等。作为政府,应加大节约思想的宣传,必要时采取强制性节约措施,加大力度推广液化天然气公交车。整个社会则要积极开发新能源及可替代能源,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加强太阳能、氢燃料、酒精等基础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降低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这些都是我国在当今高油价时代摆脱被动局面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据悉,目前一些企业在施行的错峰用电、循环用水等措施中已初见成效。但这离建设节约型社会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创建节约型社会,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从创建节约型个人、节约型社区,到节约型企业、节约型政府,再到节约型城市一步步推开,进而才有整个社会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