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几百年来,《三国演义》就象一壶愈久弥新的陈年老酒,不知道陶醉了一代一代的多少人,不知道又有多少人从中琢磨到了多少为人处世的的谋略、心眼儿。我很早的时候听说过一句民间俗语,说的是“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厢》”,意思是老年人已经历经沧桑、深谙世情了,如果再从《三国演义》中学习到一些阴谋诡计,就会变为奸诈的“曹操”,成为“人妖”、成为“坏老头、坏老婆”,所以,为避免出现一不留意落个“晚节不保”的“悲惨下场”,我们的先人们就善意地提醒老人们“不要看《三国》”;另外,因为《西厢记》说的是崔莺莺与第三者张君瑞曲折缠绵、悱恻动人的爱情故事,所以,我们的先人们担心情窦初开、血气方刚的“红男绿女”们读了《西厢记》后感情泛滥,成为流氓,伤风败俗,所以,他们在提醒老人们的同时,也没忘记对年轻人敲敲警钟??“少不看《西厢》”。因此,有时候我就揣测,说这句话的人一定不是老年人、也不是青年人,绝对是中年人,因为,“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厢》”这句警示性语言根本没有限制中年人的阅读范围,这样,中年人就不仅可以读读《三国演义》学点权术,而且还可以品品《西厢记》找找谈情说爱的感觉,呵,这样,中年人的便宜就赚大了(一笑),不过,我认为这句警示性语言纯粹是一句语言而已,因为,没有事实说明,社会上诡计多端的“坏老头、坏老婆”是因为看了罗贯中《三国演义》后变成的,社会上的流氓也不是因为阅读了《西厢记》后演变的。说到本人,我阅读过《三国演义》,也阅读过《西厢记》,因为智商不高,所以并没有学到点什么计谋,但毕竟是“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因此,才有了我今天阅读《三国演义》的一点体会;另外,因为我情商也不高,所以,在阅读了《西厢记》后,至今仍然有一个问题找不到答案,这个问题就是“问世间情为何物”?因此,今天我所说的内容只能是“浅说《三国演义》对律师管理的启迪”,而不是“浅说《西厢记》对律师管理的启迪”,这也算是扬长避短吧(一笑)。
《周易.系词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者谓之智……”,意思是仁义善良的人从事物发展规律的“道”中看到“道”包含有“仁义”的内容,智慧聪明的人却从“道”中看到“道”有“智慧”的涵义,由此,人们就把对同一个事情的不同看法总结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具体到《三国演义》这壶陈年老酒上,企业策划专家成君忆先生从中看到了企业管理的“谋略”,写出了《水煮三国》,易中天教授则以学者的眼光看到了历史的精彩景观,写出了的《品三国》,我作为律师看到的自然是《三国演义》与律师管理的关系。不过,因为本人见识浅薄,加之《三国演义》为主要载体的“三国学问”博大精深,所以,我只能说一点律师管理应该从三国时期的刘备、孙策、曹操招揽人才、举贤任能的做法上,学习一点策略,并灵活运用到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的管理上,以达到律师事务所做大、做美、做强的发展目标。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人人皆知,说的是刘备在关羽、张飞持异议的情况下,三次到卧龙冈拜访诸葛亮,请求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帝业的感人故事,反映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态,其实,在《三国演义》中,反映刘备求贤若渴、见贤思齐心态的还有他一系列的事情,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刘备与赵云的相见,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刘表”中,提到赵云在袁绍军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刘备见到赵云后,“甚相爱敬,便有不舍之心”,以致于“与赵云分别,执手垂泪,不忍相离”,有此看到刘备的爱才之心、爱才之情,因此,赵云后来投到了刘备的麾下,成为刘备手下战功辉煌的五虎大将之一,这样,刘备厉行自己“仁义”的人才策略,终于文有文臣武有武将,最后,从一个编织草席、贩卖草鞋的小商贩成为了鼎立三国的蜀汉的皇帝。
对于有“小霸王”之称的孙策,在对人才的招揽上,则与刘备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中比较具体地“演义”了孙策的用人策略。当时,在孙策父亲孙坚原先的属下朱治、袁术的谋士吕范的策划下,孙策把传国玉玺押给了袁术,从袁术那里借了三千名士兵、五百匹马回到了江东,图谋称霸江东的事业,这个时候,在周瑜的介绍下,孙策安排人员去邀请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张昭、张泓,但是,登门邀请的人员吃到了张昭、张泓的闭门羹,于是,孙策“乃亲到其家,与语大悦,力聘之”,这样,张昭、张泓经受不住孙策的盛情邀请,答应出山帮助孙策成就大事,孙策也立即任命张昭为长史兼任抚军中郎将,任命张泓担任参谋正议校尉。其实,在《三国演义》第十五回中,展示孙策招揽人才的事情,却是招降了敌人刘繇的部将太史慈。本来,在神亭岭这个地方,太史慈与孙策有过一场势均力敌、你死我活的拼杀,所以,孙策特地发动泾县战役捉拿太史慈,但是,一经擒获了太史慈,孙策便“亲自出营喝散士卒,自释其缚,将自己锦袍衣之,请入寨中,谓曰‘我知子义真丈夫也。刘繇蠢辈,不能用为大将,以致此败。’慈见策待之甚厚,遂请降”。可见,孙策招揽人才的策略不压于刘备,而且,孙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确实爱惜人才,并知道用人所长,他临危之即,特地嘱咐其母“…父兄旧人,慎勿轻怠。…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这样,因为有着孙策招揽的众多人才,加上孙权的“举贤任能”,东吴后来终于成为鼎立的三国之一。
其实,在《三国演义》的“三国”中,曹操更能体现“求才若渴”、“举贤任能”的特点,也正因为这样,曹操集团中的人才最多,所以,他拥有的地盘最大,而且,他手下的人才大多是因为在其他的“军阀”手下得不到信任,甚至遭到“军阀”本人的嫉妒或者陷害,投奔到曹操手下,或者曹操因为爱才招降了敌人的“人才”。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时,曹操对敌人方人才的信任、从善如流。当时,官渡之战在最后的胶着状态,曹操处境危险,这个时候,袁绍的谋士许攸因为涉嫌受贿,袁绍不仅拒绝接受他正确的策略,而且还对他无情打击,所以,他就去投靠曹操。《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中,这样形象地描写这件事,“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人,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看,曹操已经是汉朝的丞相了,一听到许攸来投奔自己,就高兴的来不及穿鞋、赤着脚丫子就去迎接许攸,这样,许攸就是不想帮助曹操也不好意思了,最后,就是曹操有了许攸这个谋士,一把火烧了袁绍的粮草,赢得了胜利,如果曹操怀疑、拒绝接纳许攸的话,可能战争的结果正相反;再一个事例就是曹操对关羽的欣赏、器重,所以,用尽各种办法,包括官职、金银玉帛、各种宴请、奖赏等,想把关羽招为己用,虽然因为关羽与刘备的“结义”,曹操招揽关羽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却从中看出,曹操也确实不遗余力招揽人才,尤其是杰出优秀的人物。现在,曹操遗留至今的招揽人才的《求贤令》、《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在那个时代破天荒地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具有鲜明地进步意义,另外,在曹操的著名的诗歌《短歌行》中,曹操用美好的诗句表达了他为统一大业延揽人才的迫切心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曹操使用各种手段招揽人才,因此人才济济,并因此奠定了他强大的势力,他自己也成为权倾天下的“魏王”。
其实,当时与刘备、孙策或者孙权、曹操一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军阀”,包括董卓、袁绍、袁术、陶谦、公孙瓒、刘繇,甚至吕布等,不是没有谋士、不是没有武将这些人才,但他们最终却都刘备、孙策或者孙权、曹操不是消灭就是吞并,原因却不外乎他们对自己手下人才不是拒谏饰非,就是不能量才使用,甚至迫害排挤,所以,他们手下的一些人才纷纷跑到刘备、孙策或者孙权、曹操那里去了,并最终成就了他们三方的事业,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罗贯中也因此写成了《三国演义》,我也因此才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探讨《三国演义》对律师管理的启示。
我认为,我以上繁琐地引用刘备、孙策或者孙权、曹操运用各种方式招揽人才造就三国鼎立的宏大事业,就想说明,任何一个律师事务所要想发展壮大,在社会的法律服务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不被淘汰,作为律师事务所的管理人员就应该学习刘备、孙策或者孙权、曹操招揽人才、举贤任能的策略,采取各种方式,招揽各种业务特长的律师人员,并量才使用,给他们提供发挥实力的舞台,只有这样,也才能把律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根据我的观察,一些实力雄厚的律师事务所之所以实力雄厚,就是一贯采取着招揽人才、举贤任能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