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老保存的16年前三湘都市报为其夫妻寻找遗体捐献接收单位的报道。
16年前,株洲醴陵退休干部易斐然给本报寄来书信,希望能为他们夫妇俩找到一家死后遗体捐献的接收单位,报道一出,引来一片哗然。
时光荏苒,今年春节期间,易老的老伴因病辞世,悲痛之余,84岁的他毅然依照16年前的约定,将爱人的遗体捐献给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兑现16年前的承诺。
【承诺】
16年前登报立遗嘱:死后捐遗体
现年84岁的易斐然是株洲醴陵人。他曾参加过志愿军空军部队抗美援朝,被分配在空军政治部。转业后,他在湖南省公安厅经保处工作,并结识了爱人杨翠英,1958年夫妻俩双双奔赴基层工作。退休前,他是醴陵市林业局局长。
16年前,易老和爱人在退休后做了件令人愕然的事——登报立遗嘱,决定死后进行遗体捐献。今年2月12日春节期间,老伴不幸因病辞世,易老的决心如初,忍着悲恸来兑现这份16年前的承诺。
没有隆重的追悼会,一家人选择默默地陪伴逝者。在熟悉的床头前,易老含泪道尽那些未说完的悄悄话。易老告诉记者,他的老伴在临终前交待后事时,曾重申坚决执行遗嘱。第二天,易老和家人开着车,陪爱妻走完最后一程。在去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途中,家族微信群里30多人均嘘寒问暖,为易老打气加油,一路上亲情洒满全车。
“我们从不相信封建迷信,也感谢亲人尊重我们的意愿。”易老说,他的儿女们都很孝顺,他也不后悔做出这个决定,希望等百年之后,也能实现当初的承诺。
【愿望】
希望医学发达,让世人少受罪
易老表示,死后捐躯的事他早在退休前就有想过。后来,老两口经过商讨,联名写了份遗嘱,并在公证处进行了公证。面对“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易老称自己不信封建迷信,他和老伴更多的是希望医学能变得更发达,让穷人少遭罪。
“我们都出身贫寒,特别是看到穷人得了重病,最后砸锅卖铁还没治好,连累一家人,就觉得特别地心酸。”易老说。
在接触困难群众的过程中,易老发现有些重病患者可能是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耗尽家财也难以挽回生命,他便意识到了医学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更坚定了他和老伴死后捐躯的念头。然而,当时医院的相关政策还不完善,他们遍寻接收单位仍是无果。
2000年3月,本报收到了易老寄来的一封书信,他在信上表示,希望报社能为他和老伴找到愿意接收遗体捐献的单位。随后,本报记者来到株洲醴陵,并撰写了题为《一位老人的苦恼:死后遗体捐给谁》的报道。很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予以回应,表示愿意实现两老的愿望。
【故事】
曾组织敢死队洪灾抢险救援
易斐然老人是一个正直务实的人。作为一个老党员,“为人民服务”一直是易老工作的动力。在他任职醴陵茶山区区委书记期间,有一次,一名村民在田间洒农药,不慎发生了意外,农药桶突然发生爆裂,农药洒了村民一脸,当时便昏厥。发现情况后,易老安排车辆将村民送到县城医院,这才救了他一命。此外,他还经常资助贫困生读书,期望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
易老说,1975年醴陵市茶山区的那场特大洪水,令他一生难忘。那是一个夏天,铁河上游山洪爆发,时任区委书记的他正在一个地势低凹的村子里蹲点。接到通报后,他与村干通知村民转移,可仍有100多人不相信水势会这么大,结果被困家中出不来。
“房屋要是在水中泡太久,很快就会坍塌,后果不堪设想。”情势紧急,他与村支部副书记一道挑选了10名会水的村民,组成敢死队,撑起大木船往上游划去,甚至利用门板来送人到安全地带。“当时船上都是人,站得没处安身,蛇、蜈蚣也都爬到船上,把大伙吓得不轻。若是不慎落水,可能人就没了。”易老说,经过3个多小时的抢险,总算是平安地将受灾群众进行了转移。
【心态】
过好每一天,用正能量感染他人
易老虽然已是84岁高龄,但说话时中气十足、铿锵有力。同时,他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家中每有趣事发生,他总会按捺不住愤笔疾书,用美妙的文字记录下来,并积极向各大媒体投稿。
也许是军人的缘故,老人对运动也颇有兴趣,有时还会参加媒体组织的各类旅游、毅行、垂钓等活动,有时在乡间,还能看到他驾着摩托车穿行的身影。他总喜欢笑,将温暖留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4年前,他发现孙辈们都喜欢网上聊天,不服输的他克服记忆力衰退的困扰,花了1年多的时间,终于学会了用电脑上网。这份毅力也感染了身边的人,他说,要用快乐诠释今后的日子,用正能量感染更多的人。
观点
律师:遗体捐献志愿书
具有法律效力“遗体捐献志愿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可仍有家属违背遗愿阻碍捐献,这是法律规则与伦理情感间的尴尬所在。”湖南万和联合律师事务所李健律师曾经就接触过类似的案子,家属阻碍遗体捐献还发生打砸行为,最后医院也只得迫于社会舆论压力而放弃。
李健认为,要破解这种尴尬局面,关键还在于加强社会宣传认同,同时相关部门应做好家属心理疏导工作,这样才能达到和谐效果。
新闻地址:http://new.qq.com/cmsn/20160216009917